西安区简介

中文名称

西安区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所属地区

辽源市

下辖地区

1镇6街道

政府驻地

吉林省辽源市人民大街1077

电话区号

0437

邮政区码

136201

地理位置

吉林省中南部,辽源市西北部

面积

180平方公里

人口

219188人(2000年)

方言

东北官话

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性气候

著名景点

净安寺、凯旋王国、国家矿山湿地公园、辽源矿工墓

车牌代码

吉D

行政代码

220403

西安区位于吉林省中南部,辽源市西北部,地处东辽河、辉发河上游。东临龙山区山湾乡朝阳村、福山村、国庆村,南以和宁街为界与龙山区相毗连;西与东辽县金岗镇的东柳村、北柳村、明义村、柳树村和建安镇的力耕村、爱国村接壤;北与建安镇的安义村、忠实村、育红村、双福村交界。西安区 - 历史沿革1983年9月,中共辽源市委、辽源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西安区并组建筹备领导小组;12月22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辽源市西安区。2000年,西安区辖6个街道、1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79188人,其中:仙城街道 35550人、太安街道 36274人、东山街道 43975人、安家街道 10139人、先锋街道 17157人、富国街道 13431人、灯塔乡 22662人。2003年底,西安区辖:仙城街道、东山街道、富国街道、先锋街道、安家街道、太安街道、灯塔乡。2003年以来,辽源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将东辽县建安镇10个村、白泉镇3个村并入西安区灯塔乡。调整后,西安区面积由72平方千米增加到185平方千米,人口由171910人增加到197420人。西安区 - 区政划分现辖1个乡、6个街道、24个社区、23个行政村。仙城街道(Xiancheng Jiedao)位于西安区中心地带,面积6.3平方千米。人口37394人。辖6个社区:仙安社区、仙静社区、仙嘉社区、仙庆社区、仙苑社区、仙宾社区。太安街道(Tai'an Jiedao)辖6个社区:隆泰社区、鸿泰社区、永泰社区、民泰社区、安泰社区、康泰社区。东山街道(Dongshan Jiedao)是辽源矿务局政治、文化的中心,面积13平方千米。人口46854人。办事处驻矿北大街22号。辖6个社区:东福社区、东盛社区、东旭社区、东升社区、东明社区、东裕社区。安家街道(Anjia Jiedao)管辖区域:东至灯塔乡的灯塔村,西至胜利村;南至矿务局空心砖厂,北至市十二中学。面积7.5平方千米。人口4.4万人。辖2个社区:安民社区、安仁社区。先锋街道(Xianfeng Jiedao)办事处驻西安路三号。辖2个社区:丰源社区、丰裕社区。富国街道(Fuguo Jiedao)办事处驻富民社区。辖2个社区:富民社区、富鑫社区。灯塔乡(Dengta Xiang)2003年,将东辽县建安镇10个村、白泉镇3个村并入西安区灯塔乡。西安区 - 人口面积截止目前,西安区总人口为184,76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5,990人,占总人口的84.42%。幅员面积180.4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6平方公里,郊区面积164.4平方公里。西安区 - 自然特征西安区属半湿润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秋季气爽温凉,冬季严寒低温长。2003年,年平均气温6.4℃,降水量627.8毫米。年极端最高气温32.3℃,年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9.8℃。全区平均落霜期为134天。西安区 - 资源特点全区地下蕴藏着大量的煤炭资源,在西北部还埋藏着优质、丰富的建筑原材料——玄武岩、花岗岩。西安区 - 人民生活到2006年末,西安区生产总值实现93,70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77,00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66,000万元,农业总产值11,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750元。西安区 - 经济发展工业西安区有工业企业190家,资产总额64,857万元。初步形成了以健康食品、机械加工、建筑开发、煤炭开采、新型材料、建筑材料、物流服务七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农业西安区现有耕地面积 4,597公顷,粮食总产量34,347吨。建成了优质粮食、高档蔬菜、优良畜禽等生产基地。财税金融到2006年末,西安区财政收入实现8,000万元。商贸投资现有各类商业经营网点1,100个,从业人员1,500人,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710万元。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16,636万元。十一五经济情况“十五”期间,是西安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重大历史性突破的五年,是西安经济由小到大快速发展的五年,是西安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的五年,更是西安经济发展活力充分显现的五年。“十五”期间,我区立足生存和发展,自我加压,负重克难,奋力赶超,抢抓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有利契机,乘发展接续产业的大势,提出了“抢抓机遇,乘势快上,力争两年再造一个新西安”的奋斗目标。围绕实现这一目标,超常思维、超常谋划、超常举措,确定了科学的发展思路,选择了正确的发展路径,以“拼搏、敢为、诚信、奉献、团队”的西安精神为动力,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到2005年末,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6,000万元,年均递增33.1%.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3,229万元、45,527万元、17,244万元,年均递增37.5%、96.2%和22.6%。三次产业比例为4.9∶69∶26.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864元,年均递增33.6%,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7,018万元,年均递增20.7%,全口径工业总产值实现136,000万元,年均递增48.8%。固定资产投资实现86,000万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幅度连续四年位居全市第一。——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依托龙头企业,引导农民调整了种植、养殖结构,提高了农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延长了产业链条,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大力发展乡村工业、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加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促进了“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进程。农民人均收入达到 4,260元,年均递增12.2%。——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坚持“项目立区、项目兴区、项目强区、项目富区”的发展战略,狠抓项目建设,新上了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56个,计划总投资274,118万元,累计完成投资138,590万元,已有38个项目建成投产,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招商引资再创新高坚持实行全员招商战略,努力创造招商引资条件、创新招商引资举措,构筑招商引资载体,做到了大招商、招大商。五年累计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1亿元,极大地扩充了经济总量。——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加大对企业服务力度,甘当企业的“110”、“预警队”,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培育优势产业,构建了健康食品、机械工业、建筑开发、新材料、建筑材料、煤炭开采和物流服务等七个支柱产业为主体的新的产业格局。——城区品位不断提升抢抓修建北环路和治理沉陷区的机遇,积极修建城乡水泥路,率先在全市实现了“村村通”,通过多方努力,积极争取,建成了我区第一个小康示范村,并在全省综合考核验收中名列全市前列。不断改善城乡居民人居环境,有效治理了半截河水患,塌陷区改造初见成效,万户居民喜迁新居,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区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进步推动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民政、残联、计划生育、劳动就业、街政建设等方面都有了较快发展。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依法治区、法制宣传、民事调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得到了加强,社会更加稳定。“十五”期间,我区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为“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2010年,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规范化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时期。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八届八次、市委四届七次和区委六届九次全会精神,结合区情实际,制定《西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草案)。一、“十一五”时期的发展背景1、“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基础。“十五”期间,是西安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重大历史性突破的五年,是西安经济由小到大快速发展的五年,是西安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的五年,更是西安经济发展活力充分显现的五年。“十五”期间,我区立足生存和发展,自我加压,负重克难,奋力赶超,抢抓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有利契机,乘发展接续产业的大势,提出了“抢抓机遇,乘势快上,力争两年再造一个新西安”的奋斗目标。围绕实现这一目标,超常思维、超常谋划、超常举措,确定了科学的发展思路,选择了正确的发展路径,以“拼搏、敢为、诚信、奉献、团队”的西安精神为动力,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到2005年末,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6,000万元,年均递增33.1%.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3,229万元、45,527万元、17,244万元,年均递增37.5%、96.2%和22.6%。三次产业比例为4.9∶69∶26.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864元,年均递增33.6%,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7,018万元,年均递增20.7%,全口径工业总产值实现136,000万元,年均递增48.8%。固定资产投资实现86,000万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幅度连续四年位居全市第一。——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依托龙头企业,引导农民调整了种植、养殖结构,提高了农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延长了产业链条,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大力发展乡村工业、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加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促进了“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进程。农民人均收入达到 4,260元,年均递增12.2%。——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坚持“项目立区、项目兴区、项目强区、项目富区”的发展战略,狠抓项目建设,新上了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56个,计划总投资274,118万元,累计完成投资138,590万元,已有38个项目建成投产,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招商引资再创新高坚持实行全员招商战略,努力创造招商引资条件、创新招商引资举措,构筑招商引资载体,做到了大招商、招大商。五年累计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1亿元,极大地扩充了经济总量。——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加大对企业服务力度,甘当企业的“110”、“预警队”,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培育优势产业,构建了健康食品、机械工业、建筑开发、新材料、建筑材料、煤炭开采和物流服务等七个支柱产业为主体的新的产业格局。——城区品位不断提升抢抓修建北环路和治理沉陷区的机遇,积极修建城乡水泥路,率先在全市实现了“村村通”,通过多方努力,积极争取,建成了我区第一个小康示范村,并在全省综合考核验收中名列全市前列。不断改善城乡居民人居环境,有效治理了半截河水患,塌陷区改造初见成效,万户居民喜迁新居,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区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进步推动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民政、残联、计划生育、劳动就业、街政建设等方面都有了较快发展。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依法治区、法制宣传、民事调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得到了加强,社会更加稳定。“十五”期间,我区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为“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机遇。“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深入实施,一些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将给我区带来更多的实惠;国家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将给我区这样的采煤沉陷区带来更多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扩大城区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将吸引更多外部生产要素流入我区;我市被确定为国家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为我区发展建康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棚户区改造工程全面铺开,又为我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区开发区的规划建设,为今后经济发展提供了蓄势平台;行政区域的扩大,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空间。这些机遇,为西安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迎来了更加有利的黄金机遇期,增加了区域经济“由快走变快跑”的外在动力。3、“十一五”时期制约发展的因素。“十五”期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由快走变快跑”的要求,我们又站在了新一轮快速发展的起跑线上,一些加快发展的客观条件和生产要素我们还不十分完备。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小,财政支撑能力弱,人才匮乏,就业压力较大,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十一五”时期,将是我区经济全面提速的关键时期,面对众多大好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好各种有利条件,勇于面对各种挑战,抢抓机遇,坚定信心,克难制胜,规划好、建设好、发展好西安区的美好未来。二、“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4、指导思想。西安区“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实现强区富民的目标,抢抓发展机遇,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加快发展速度。坚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以培育优势产业为重点,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努力建设一个和谐稳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西安。5、主要目标。“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8亿元,年均递增41.9%;全口径财政收入2.7亿元,年均递增31%;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4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6倍;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800元,年均递增11.4%。全区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格局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基本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6、指导原则。实现我区“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必须牢牢把握以下指导原则:——坚持发展不动摇。从一切有利于发展的角度出发,用足、用好、用活国家政策,立足高起点,追求大目标,超常举措,不唯上、不唯书,只唯真、只唯实,加速区域经济快跑。——坚持对外开放。以对外开放的广度,体现加快发展的速度,靠大联强,攀高结贵,拓宽视野,眼睛向外,借时、借势、借智、借力发展自己。——坚持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项目科技含量,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在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快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坚持弘扬西安精神。唱响主旋律,追求大作为,实现快发展。用西安精神凝聚人、鼓舞人、激励人,增强发展合力,使之成为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三、“十一五”期间的发展任务7、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坚持实施工业突破战略,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产业集群为基础,大力培育优势产业,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1)项目强区。继续坚持“项目立区、项目兴区、项目强区、项目富区”的发展战略,努力提高项目建设的成功率,以项目建设的成效推动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重点抓好中老年日化用品、冻干食品等30个投资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做到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达效一批。(2)产业立区。充分利用现有产业集群的基础和条件,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健康业。围绕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生产能力,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档次,打造名牌产品。加快发展德春米业集团、天人牧业集团,把我区建设成为全省最大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积极开发生物制药项目和医疗保健品,重点抓好双龙集团百上药业、雅亿集团医疗保健品、希玛食品公司玉米活性多糖膨润片等项目的投产、达产,将我区建设成为全市较大规模的药品和保健品生产加工基地。——优化机械工业。充分利用我区机械工业的比较优势,沿北环路规划建设矿山设备园区,以亚星电控设备公司为龙头,扶持和培育全市最大的煤机配套产业集群,发展以东岳工矿设备公司、黎明矿山机械厂为代表的机械制造加工业集群。发挥汽车配套产业联盟的引领作用,加强与国内外大中型汽车制造企业的协作配套,提高整体竞争力,努力把汽车零部件加工业建设成为全市最大的生产基地。——壮大建筑开发业。抓住“十一五”时期城市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的有利机遇,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重点抓好“星河湾”、“隆基宝典”、“百乐二期”和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工程建设,保持我区建筑开发业的强劲优势。——打造新材料业。发挥新材料产业的基础优势,借助有利条件,立足现有基础,重点抓好超滤膜、活性碳纤维毡民品开发等项目的实施,加快新材料科技项目和成果的吸纳、消化和创新。——开发新型能源业。着眼于未来社会对能源的需求,积极发展新型能源产业,将惠宇能源公司的生物质燃气扩产项目和尾气发电项目及龙凤化工厂生物柴油项目尽快投产达效,使其成为我市重要的新型能源基地。——夯实煤炭开采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加大安全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加强税费征收,把煤炭开采业做实做强。——搞活物流服务业。以仙城物流园区为龙头,发展商贸物流业,把我区建成全市最大的水果蔬菜、建筑材料、物流配送集散中心。充分利用北环路以及即将修建的北出口高速公路形成的交通优势,发展运输业和餐饮服务业。——发展特色旅游业。紧紧抓住国家对塌陷区、棚户区改造的契机,加大土地复垦力度,开发建设森林式公园、水上乐园项目。利用辽源太信煤矿(八中大泡子)地面塌陷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有利条件,建设全市最大的集养殖垂钓、绿色景观、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矿山地质公园,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8、构筑区域经济发展平台着眼于激活区域发展的动力和活力,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优化和提升我区发展环境,加快园区建设,构筑区域经济发展平台。(1)招商活区。不断优化发展环境,聚合生产要素,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引资、引智的平台,集聚总量的载体,加快发展的途径。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创新招商引资工作举措,重点引进外埠资金,着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充分借助南资北移的契机,实行走出去的招商战略,坚持做到吸引外资与利用内资相结合、争取国家投资与社会融资相结合,在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实现招商引资的新突破。(2)创业壮区。坚持把全民创业作为加快发展的原动力,大力弘扬“创业光荣、发展光荣、纳税光荣”的创业理念,认真落实全民创业各项措施,为创业者提供平等竞争的发展平台,努力培育一批高素质、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家队伍,壮大一批支撑区域经济的骨干企业,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经济板块,新上一批实效显著的致富项目。切实增强全民创业意识,形成人人想创业、会创业、能创业、创大业的良好社会氛围。(3)平台兴区。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工业集中区发展步伐,重点把辽源健康产业开发区建设成为西安快速发展的大基地、大本营、大平台,坚持高标准规划,使园区建设与完善城区功能相结合,与城区建设相配套,采取多种融资渠道,尽快实现七通一平。同时,利用区划调整后的空间优势,城区放权的政策优势,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服务力度,加快北环路两侧矿山设备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生态园区、新产业园区的建设步伐,逐步形成条块结合、各具特色、集群发展的工业板块,以园区为载体,不断提高资本聚集和项目承载能力。(4)人才旺区。坚持实行保护和开发并重,引进和培育并重的人才兴业战略,建立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逐步推进专业人才的市场化和职业化。加大对技术工人的培训力度,提高职工队伍的专业素质,积极吸引高新技术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9、加快农村“三化”进程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是我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坚持以工业带动农业、以城市带动农村、以产业拉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村级实力,实现“三化”富民。(1)加快农业工业化。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村工作,充分利用区域布局调整后的有利条件,利用乡村水泥路交通成网的新优势,大力兴办乡村工业;抓住国家扶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和我市建设食品安全信用体系试点城市的重大发展机遇,依托我区健康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粮食深加工,逐步建立龙头牵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培植一批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骨干企业,形成集生产基地、精深加工、储运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集群。(2)加速农村城市化。加强农村公路、水、电、气和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整体面貌,逐步实现近郊村与城市接轨;扎实开展文明村组建设,全面推动农村城市化建设进程。(3)推进农民市民化。以小康示范村建设为统领,扩大小康示范村规模,增强带动作用,大力支持和鼓励农民发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引导农民自主投资,发展多种经营,形成“一村一业,一屯一品”的发展格局,全方位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10、建设和谐西安大力发展经济,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建设和谐西安。(1)努力扩大就业。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用加快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发展壮大支柱产业,进一步扩大就业空间。积极鼓励全民创业,扶持劳动者自主择业。认真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的政策,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的力度,广辟就业门路,拓宽就业渠道。(2)强化社会保障。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社会救助体系和优抚安置保障体系,保障城乡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坚持“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加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的覆盖面。逐步提高城镇低保标准,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居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3)加强环境保护。实施黑土地保护、水土保持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减少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农村小流域、半截河上游的综合治理工程,修筑富安水库,扩建龙头水库,增加雨水库容,增强农业防灾、抗旱能力。(4)建设节约型社会。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坚决杜绝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产业和项目,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严格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科学合理利用资源。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生产与消费观念。(5)推进科技创新。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与院校建立研发机构,增强企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加强科技人才储备建设,建立和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和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增强全民科学意识和创新意识,促进科技工作向组织网络化、能信息化、服务产业化方向发展。(6)发展教育、文化和体育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统筹优化教育资源;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办学模式,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大力发展乒乓球等特色教育,建设标准化的乒乓球学校;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建立信息网站,实现城区小学“校校通”;深化农村义务教育改革,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提高城乡居民精神生活质量,加强文化市场管理,逐步形成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文化设施体系;深入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搞好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7)协调发展卫生、人口等事业。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综合性预防保健体系,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应对突发性传染性疾病的能力,着力推动城乡居民健康工程,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的基础建设,推广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的卫生健康知晓率,推动农民健康工程,强化农村改水改厕工作;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66‰以内;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保障事业。(8)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提高全区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加强国防教育,履行国防义务,做好“双拥”工作。大力弘扬“拼搏、敢为、诚信、奉献、团队”的西安精神。进一步增强全区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加快经济发展、构建和谐西安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9)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政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透明化。大力推进依法治区进程,全面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职能,做好普法工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10)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创新社会管理方式,逐步推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社会管理新体制,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信访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整体功能,提升服务群众的水平;建立健全各种应急体系和机制,提高应对重大经济社会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坚决遏制一般事故,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西安”创建活动,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四、“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11、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积极推进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增强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发展意识和敢为人先的意识。用好、用足、用活国家给予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1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决定性因素。按照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十一五”规划需要的培养引进人才机制。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重视对现有人才的继续教育,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加速培养、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公务员和懂经营会管理的高层次企业家队伍,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保障“十一五”规划的人才需求。13、改进工作作风,改善投资软环境。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规范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务公开、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公正廉洁的行政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监管、服务作用。14、建立规划目标责任制。为确保“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保证体系。在区委的领导下,区政府负责组织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实施工作,组织上报重大项目,做好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协调推进大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在项目布局、对外开放、产业政策及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组织实施技术改造、招商引资、结构调整等重要工作。15、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评估机制。认真制定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与预算,分年度实施好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切实发挥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职能作用,加强对规划的实施监测和监督检查,跟踪分析规划执行情况,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特别是要加强对关系大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实情况的考评,针对问题提出对策,调整目标和政策措施,保证纲要的整体执行成效。16、强化规划实施的严肃性。一是各街乡、区直各部门保持区域、行业规划与全区“十一五”计划的一致性。二是强化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和信息反馈。三是确保规划实施的连续、科学。四是提高规划实施的可靠性和支撑力量。五是《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要在年度计划中具体部署落实,使规划得到顺利的实施。17、 坚持党对“十一五”规划实施的领导。在区委的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纪检的支持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把握方向和重点,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奋发进取,追求作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奋斗目标。各位代表:做好“十一五”规划责任重大,意义深远。让我们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团结一致,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确保“十一五”期间经济快速发展,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西安区 - 交通通讯全区陆路交通四通八达,新建北环路环绕我区与各主要公路干线相接,矿务局铁路运输线横贯全境4公里,同“四梅线”铁路相接,境内一条二级公路与东辽县建安镇相接。近年来共修建乡村水泥路164.6公里,全区24个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西安区 - 文化教育全区现有小学校31所,在校学生8,002人,小学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100%,毕业率达100%,十五周岁完成率达100%,体育健康测试达标率达98.6%。一、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现状1、西安区文化氛围已初步形成文化馆各项设施日趋完善;各街道都有居民自发组织的秧歌队适时参加全市及全区秧歌汇演;东山街成立的小乐团,不仅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区里组织的各种演出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民政部门扶持,在仙苑社区成立了文化站、文化活动室和图书室,极大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根雕等文化品种多种多样;农村文化得到高度重视,西安区在灯塔乡设立了文化站并配备了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西安区的农村文化建设已经从东孟小康示范村入手,以点带面,逐步推进。2、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西安区体育事业已取得了很大成就。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各种体育协会相继成立,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人民体质与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全民健身工作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支持,西安公园全天免费为锻炼的人开放;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机关篮球赛、老年体协的门球赛、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定期举行,丰富了群众业余生活;政府出资在东山广场和煤城新村建立了两处大型室外活动广场,健身器材应有尽有,深得百姓赞许;煤城小学的乒乓球教育多次在省、市及国家获奖,已成为该校特色;文体局成立机关乒乓球室,为机关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个放松的空间。二、大力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使文体局工作落到实处(一)文艺活动丰富多彩文体局去年在成立时间短、人员比较少、工作人员到位时间短的情况下与区机关工委成功承办了西安区历史上筹备时间最短、规模最大、节目质量最好、档次最高的大型春节联欢晚会,得到了区委、区政府以及各部门各单位的充分肯定。今年,文体局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采取文体工作与经济工作相结合、文体工作与政治宣传相结合、文体工作与各部门工作相结合的方法,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大力培养社区文化体育的骨干队伍16个,骨干文体活动人员2000多人,他们分别来自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农村的各个部门各个行业。我们紧紧抓住这16个不同方面、不同特色的骨干队伍及骨干队员不放松,以骨干队伍带动全区广大人民全员参与,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经济发展中凝聚人心、提升人气创造条件。六月份西安区文体局与市安监局、区安监局联合,在人民广场、大什街、东山广场组织了四场主题为“安全发展 国泰民安”的安全生产月大型广场文艺演出,演出节目除专门创作的以外,其余均为区里的骨干演员参加,观众达到上万人,得到市、区领导和观众的一致认可;在与安家街、泰安街、仙城街联合举行的三场社区演出中,在我们的策划、组织、排练、指挥下,调动了区直和社区的大量人员参与,自编、自导、自演、自娱、自乐、自我教育,收到良好效果,并形成了一股全民健身、全民娱乐的积极向上的氛围;与区纪委、区老年体协联合,在煤城新村广场举行“廉政进社区”文艺演出和全民健身大型展示活动中,我们积极协调、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出动各具特色的健身队伍9个,一台两个小时的大型文艺演出,参与活动的演职人员达到700多人,是历年来文体活动参与演职人员最多、特色最明显的一年。700多演职人员没有一人是外来人员,全部为西安区居民,演出现场观众达到几千人,区直机关所有人员及区五个班子领导观看了展示和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掀起了又一轮文体活动高潮。仅六月份一个月,我们的演出场次就达到八场,观众人数达到几万人,不但娱乐了群众,还把党的方针政策带到群众中,实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在八一节来临之际,我们又精心准备为消防局的子弟兵送去一台精彩的节目,受到子弟兵的热烈欢迎。十月,在党代会胜利闭幕之际,我们又奉献了一台精彩、喜庆、热闹的节目,得到区领导和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11月份,我们又为检察院参加全市汇演,策划、组织、排练了一组精彩的节目。(二)文化建设稳步推进在西安区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参与面广,已经实现了全方位联动的格局,除此之外,西安区还抓了农村大文化建设,确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体活动试点村,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文化大院正在筹建中,西安区还积极运做,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村文化活动站一个,解决农村文化活动没有场地的实际问题。除此之外,西安区还积极参加市里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市文化局主办的廉政文艺作品评选中,我们推荐的小品、戏曲联唱等节目获得较好成绩。六月,西安区为安家街送了一部科普电影,受到居民的热烈欢迎。九月末,文体局承担了在龙首山布置展厅的重任,这次布展规模大、单位多、领导重视、要求质量高,特别是要体现西安特色,我在投入少、时间紧的情况下接受了任务,并且多方协调、积极筹措、广纳贤才、集思广益,利用十.一长假的机会分秒必争,在区领导的亲自指挥下,布置了具有较高欣赏价值,又能体现西安发展的大型展厅,得到了市、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三)认真贯彻全民健身纲要,使学校体育、职工体育、农村体育、社会体育得以全面发展在西安区市体育局主办的“凯玛”杯环城公路越野赛中,我们在经费少、没有专业队伍的情况下,在参赛的十四支专业代表队中取得了前六名的好成绩;西安区派出具有特色的大秧歌、阳光健身舞、绸舞、鼓舞参加市里举办的纪念建党85周年全民健身成果展示大会,两县两区及市直的12支队伍中,西安区就有4支队伍参加,并且各具特色,他们的表演得到西安区市、区领导的高度评价。2006年,西安区为东山广场申报体育器材40件,为富国小学申报价值一万元的体育器材,为高古村申报价值两万元的体育器材,实现了农村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全面发展的新局面。西安区 - 社会事业体育卫生西安区乒乓球队在省以上比赛中共获110金,300余枚银、铜;在全国比赛中取得了4金、2银、3铜,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了5金、4银、3铜的好成绩。2006年12月,一名队员进入国家少年女子集训队,一名队员进入国家男子青年集训队。西安区有各类医疗机构97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48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医生8人,每万人拥有病床位18张。科技普及现有各类科技人员842人,其中高级职称32人, 中级职称339人,到2005年底,共建立民办科研机构35个。环境绿化1998年以来,全区共植树200万株,绿化荒山800亩。保障保险现有社会福利院 1所,收养72人,集体社会福利厂17家。固定资产989.2万元,年产值6366.7万元,职工总数292人,残疾职工148人。

载体资源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8-6016
  • 产业扶持政策
  • 企业投资政策
  • 土地厂房政策
  • 其他相关咨询
  •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
    快去查看吧~